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建筑结构抗震

指导思想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学理念-指导思想

      结构抗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抗震》是土木工程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和震害调查基础上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建筑结构抗震(全英语)旨在通过英语教学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一般工程抗震设计的基本技能;而且通过英语教学方式掌握相关知识的英语表达方式,具有阅读专业文章、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和设计理论的理解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具有深入思考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的大学生。

1.坚持开展课程体系教研工作及教材改革

  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的教师,一直致力于建筑结构工程抗震的研究,包括大型生命线工程、超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砌体结构,以及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被写入教材、融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材随最新规范的要求和最新科研成果的积累不断更新。

2.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主动学习

  在本课堂教学中,将基本理论、设计规范要求,具体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进行归类,使学习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工程应用,使学生易于掌握。

  由于课堂教学时数少,本课程给学生提供系列书目供学生自主学习,课外阅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时,结合震害分析、案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部分本科生结合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与老师一起探讨试验方案,进行试验研究。

  课堂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并配以板书做重点说明。课外教学通过课程网站与学生互动。包括课程介绍、中英语课件下载、自测系统、图片和录像资料、BBS互动系统等,学生课通过网站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在网上通过自测,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通过案例、震害录像等教学资料,进行深度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

3.开设全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化交流能力的专业学生

   实行全英语教学是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土木工程专业是同济大学的名牌专业,同济大学在建筑结构抗震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个良好平台更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能力。

4.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培养,培养具有深入思考能力的专业学生

  该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仍是该课程的教学理念。依托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振动台模型试验、拟动力试验等试验项目。试验室有大量试验后模型,通过现场讲解,生动形象地揭示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以及抗震设计概念、原理及构造。

5.紧密联系5.12地震,结合实际工程,现身说法

  主讲教师中多位教师多次参加5.12地震的灾后快速评估、灾后震害考查和灾后重建工作,教师们将现场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和对结构的剖析,包括对人生的感言告诉学生,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对该课程的认识,揭示地震产生的机理、对结构产生的破坏以及对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有责任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

6.强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负责人注重建立教学梯队,从多方面对教师实施培训,开展教学讨论,鼓励教师担任抗震课题研究,总结抗震最新资料。 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承办和协助承办国际会议以及去国外考查学习等多种方法,鼓励教师开设全英语课程。同时,鼓励教学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参加震害调查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