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建筑结构抗震

历史沿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学理念-历史沿革

   

    《建筑结构抗震》是土木工程学科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和震害调查基础上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1978年朱伯龙教授在国内率先开设《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至今,已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抗震设计、研究和教学的人才。

    1997年起,由吕西林教授作为教学负责人,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教研成果引入教学。编写的教材《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于2001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汶川大地震及随后的历次地震,教学团队成员第一时间到灾区进行房屋震后应急评估、房屋检测与加固、抗震震害调查等工作。教学团队成员积极进行一系列的抗震研究,参加国家和地区抗震规范的编制,并将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带进教学课堂。2012年,出版了第三版《房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并将教学内容及时与2010年颁布的新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紧密接轨。

    2005年起,为提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及面向外国留学生选课,《建筑结构抗震》开设了双语课程。由吕西林教授亲自主编教材,亲自上课。并邀请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抗震首席专家卡洛斯.文图拉教授(Prof.Carlos.Ventura)亲自到上海给本科生授课6-8个课时。该专业课的双语与中文课程同时开设,每年选择《建筑结构抗震》的本科生约150人-180人,2005年开课时,选择双语的学生仅有23人,随后发展为50-80人选择双语教学。随着双语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面对国际留学生的加入,课程逐步发展为全英语教学,建立了嵌入在精品课程网站中的全英语课件、参考资料、习题以及讨论等。

    2012年全英语课程面向土木工程本科生,包括中国本土学生和留学生开设。课堂中有来自亚洲周边国家,如越南、柬埔寨、韩国学生,也有来自法国、俄罗斯的留学生。与中国本土学生一同听课,完成作业,其课程进度、难度及考试等要求完全一致,课堂教学规模一般每个班级不多于70人,英语授课2012年为60人,2013年75人,分为两个小班教学,每班不多于40人。留学生比例每届一般在5-10人,为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

    2007年该课程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09年8月,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同年9月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09年4月获得同济大学双语示范课程,2012年10月,该课程获得同济大学全英语示范课程。